鼠疫在民间也叫做黑死病,临床以腺鼠疫最多见,其中肺鼠疫病死率最高。肺鼠疫通过空气传播,传播速度很快。潜伏期为数小时到3天。鼠疫的传染源为被鼠疫菌感染的动物和肺鼠疫病人。主要宿主动物为啮齿类动物和野生食肉动
物,如:灰旱獭、红旱獭、喜玛拉雅旱獭和长尾黄鼠等。
鼠疫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为鼠——蚤——人,即跳蚤叮咬病鼠后再叮咬人,或剥取染疫旱獭皮或剥食其它染疫动物,此类传播方式常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
另一种为人——人方式,即健康者接触患有肺鼠疫的病人后,经呼吸道吸入感染,此种方式感染的主要为肺鼠疫。
鼠疫菌可通过哪些途径传播给人
对于传染病来说,我们必须了解它的传播和流行特点,才能有效进行防治。谈到鼠疫的传播特点,我先给大家做一些介绍:
人间鼠疫的传染源很简单:一是染疫地动物;二是鼠疫病人。
作为传染病的染疫动物主要是啮齿动物,就是咱们常说的褐家鼠和黄胸鼠等,在家鼠鼠疫疫源地内,它们就是人间发生腺鼠疫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鼠疫病人特别是肺鼠疫患者,可以通过飞沫向外传播,引起肺鼠疫流行;腺鼠疫或其它型病人出现菌血症时,也可以通过媒介昆虫的作用,成为腺鼠疫的传染源。
发生鼠疫后病人会有哪些表现
这一点公众知道就好,但如果你是医务人员,你就应该准确掌握。临床上主要有轻型、腺型、肺型及败血型等类型,除轻型外,初期的全身中毒症状大致相似。
全身中毒症状:起病急,以畏寒或者寒战发热等开始,体温迅速上升至39度至40度,头痛及四肢疼痛剧烈,有时有恶心、呕吐等,病人意识迅速模糊,表情惊惶,言语含糊,颜面和眼结膜极度充血,步态蹒跚如酒醉状。此时病人极度
衰竭,脉博与呼吸加速,脉律不规则,血压下降,肝脾肿大。有时皮肤、粘膜出现瘀血或皮下出血,鼻出血、尿血、胃肠道出血等。
肺鼠疫多由腺鼠疫血行播散引起,少数为原发性吸入性肺鼠疫。咳痰为脓血痰、胸痛、咯血,呼吸困难、发绀。肺部体征少,可有少量湿啰音及胸膜摩擦音。体征与病情严重程度不一致为本病之特征,如抢救不及时,可出现意识障
碍,多死于休克及呼吸衰竭。因病死后全身皮肤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称。
鼠疫病人的症状都有哪些类型
腺鼠疫主要是恶寒,高热,头痛及四肢痛、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皮肤粘膜出血点等。侵袭部位淋巴结肿大且发展迅速,淋巴结和周围组织显著红肿热痛,边缘不清,与皮下组织粘连,较坚硬,失去移动性,一周后淋巴结很快化脓破
溃。
肺鼠疫起病急,恶寒高热、头痛胸痛、呼吸促迫、发绀、咳嗽、咳粘液或血性泡沫痰,肺部可闻及散在湿罗音或胸膜摩擦音。常因心力衰竭、出血、休克而死亡。
败血症鼠疫:高热寒战、谵妄昏迷,进而发生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广泛皮肤出血和坏死等。
鼠疫的预防
日常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减少人被感染的蚤叮咬或者尽量减少暴露于肺鼠疫病人的可能性。通过使用杀虫剂和驱避剂避免蚤的叮咬。在农村地区避免处理不明原因的死鼠。
病前10日内到过鼠疫流行区,接触疫源动物,出现高热、淋巴结肿大的病人,应警惕其罹患鼠疫的可能性。第一例病人的及时发现与确诊,对本病预防与控制极为重要。
面对鼠疫,我们如何保护自己
建议公众要尽量避免去鼠疫流行的疫区,如果前往,应采取对啮齿类动物和跳蚤的防护措施,避免接触在路边或林中发现的有病或死去的动物以防感染鼠疫。
如人体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淋巴结肿大、疼痛,咳嗽,咳血痰等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一旦确诊,立即将病人隔离,由专业人员对病人用过、接触过的物品及房间进行消毒。如接触过鼠疫病人,应主动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
告。立即采取统一的灭鼠、灭蚤行动。发生疫情,须服从当地政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挥。严禁无关人员进入疫区。